在中国共产党 100 年的历史中,形成了很多可歌可泣的“红色精神”。其中,北大荒精神既有民族精神的深远基础,又凝结着新时代的活力,反映了北大荒人的群体风采,其鲜明的特色,反映了北大荒精神的基本特征。本期发布北大荒精神相关内容,供学习参考。
北大荒精神
精神内涵
不畏困难、拼搏实干的艰苦奋斗精神
解放思想、敢闯敢试的勇于开拓精神
胸怀全局、强国富民的顾全大局精神
不图名利、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
精神解析
不畏困难、拼搏实干的艰苦奋斗精神
1949 年 3 月,东北行政委员会派农业部秘书丰年同志到嫩江县创办鹤山农场。先遣人员只有 9 人,在茫茫的雪原上,他们架起了第一顶帐篷, 迎接北大荒的暴风雪。3 月 3 日,9 个人举行了建场典礼,对空鸣枪 3 声, 作为庆贺的礼炮,9 个人把 9 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,从此,荒原上响起了春天的歌声。
解放思想、敢闯敢试的勇于开拓精神
1978 年,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——这是垦区改革的现实环境;1979 年,国家对黑龙江垦区实行财务包干,30 年“铁饭碗”的历史宣告结束——这是垦区改革的必要条件;1984 年,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:“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,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,办好家庭农场。”至此,垦区改革找到了突破口。
胸怀全局、强国富民的顾全大局精神
1954 年 10 月,中央决定农建二师集体就地转业,而这时,正是国家实行军衔制的前夕。连年征战,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官兵们,本来可以通过授衔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,但是,他们服从了大局,8300 名官兵默默耕耘, 奋力创业。他们以民族振兴的大局为重,以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为荣,表现出共产党人先公后私的高风亮节。
不图名利、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
北大荒的开发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,拓荒者们承受了种种磨难,付了沉重的代价,其中包括鲜血和生命。六七十年代,54 万全国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,踏着转业官兵、支边青年和科技知识分子的足迹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北大荒。”
精神特征
北大荒精神是在特定的地域、特定的事业、特定的群体、特定的时代形成的具有北大荒特色的精神成果,它既有民族精神的深远基础,又凝结着新时代的活力,反映了北大荒人的群体风采,其鲜明的特色,反映了北大荒精神的基本特征。
历史的继承性。北大荒精神是拓荒者的各种思想、品质、作风,相互结合、相互渗透、相互作用的结果,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、南泥湾精神是其形成发展的基础,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成其基本内核,我国知识分子科学求实、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新中国青年追求理想、建功立业的风貌是其重要内容。
广泛的群体性。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,决定了北大荒的开发, 不是个体的行为,也不是松散的群体行为。只有在强大的精神凝聚下,垦殖群体大军,才能成为荒原真正的主人。群体性,是北大荒精神最鲜明的特色。共同的理想、共同的目标,把北大荒人联结成一个团结一致的英雄群体。北大荒精神是一种群体精神。
鲜明的时代性。时代为北大荒人创造了实现理想,施展伟大抱负的历史性机遇。北大荒人在实现理想的创业实践中,创造了以创业、奉献为核心的北大荒精神。它同新中国的农垦事业同生、同育、同步发展,是代表历史方向,反映时代风貌,推动时代前进,引导人们走向未来,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时代精神。